讲座题目:传统中国画的价值评判及当今中国画误区
讲座名家:汪为新
讲座时间:2018年7月11日下午
讲座地点:北京宋庄·尚艺书院
“传统中国画和传统中国美学的价值”这一概念在今天的书画圈里很多人都在提,但大部分都讲了价值范围的某个局部。我认为禅宗、道学再加上楚骚学,这些板块合在一块儿,便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重要部分。“传统中国画”至始至终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其中有一种情怀的东西在里头。
六朝时期,老庄道学思想盛行,提倡与自然对话。但早在南朝时代,宗炳《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即可看成是中国美学史重要的两个开端,他们已经提出了中国文人画的核心观点。齐梁时的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之说,中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书画同源”之说,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说,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的“画格拾遗”部分,赵孟頫的题画诗“石如飞白木如籕”等等,而到明代晚期,当时画坛领袖董其昌倡南北宗之说,石涛在《画语录o山川章第八》中有另一著名的论断:“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在历代传承中,中国画一脉从未隔断。
宋代又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理学出现,儒学得到复兴,文人身居要职,在艺术领域提倡诗、书、画、印结合,主张画家应该“先是文人,然后才是画家”。宋代三百年,也是中国艺术极其辉煌的时期。宋人绘画的布局、造境以及相关的美学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进入和解读宋人的绘画,对于了解传统中国画至关重要。
元代倪云林画竹自称“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着重于抒发“胸中逸气”。这些提法,突出地反映了他的绘画创作思想,进一步阐发了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文人画学说。“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这是董其昌讲过的话,当然是很精彩。与董同时代的陈继儒对笔墨也有很好的论述:“世人爱书画而不求用笔用墨之妙。有笔妙而墨不妙者,有墨妙而笔不妙者,有笔墨俱妙者,有笔墨俱无者。”我觉得放在今天,这席话依然没有问题。
中国艺术从来重神轻形,主张艺术不能直接地等同于现实,主张艺术与现实要有距离。此即董其昌所说“摊烛作画,正如隔帘看月,隔水看花,意在远近之间。”文人画最重要的理想境界在于笔墨修为和画外学养,这两点可以界定画家最后的终极。超越自我的,是画家内心与自然的对话。
元代中后期,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四家,在绘画史上确立了文人画的思想,把笔墨韵味在绘画中的作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突出了山水画的文学趣味,使诗、书、画有意识地融为一体。建立了文人画的理论,推动了文人画的进步,对明清两代画坛影响极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他提到“生气、高致”,我以为也适合于评判中国画或者说中国文人画。这是传统中国画最重要的目标和理想。
中国画在文化指向上,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和包容性。但当代中国画缺乏“学”和“问”,没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去支持、引领你表达。有时候我也很失望,在当下有时会让我想到这几个字:“无知即为个性”。就是在你自身的领域,本来应该懂的,你表达的一种肤浅的论调是完全无知的,人家在取笑你的无知,而你自己却在沾沾自喜,脏兮兮地在众人面前起舞。
当代中国画应该区分价格和价值的概念,我们应该强调文化的维系作用。在当今一些重要的世界艺术博览会上,没有中国画笔墨的身影,因为许多人认为传统是过时的,中国画与书法没有关系。这很值得我们反思:中国画与西画相比,西方是现代文明的座标,文化也不例外,这种逻辑太可笑了。记得钱穆先生曾言:“文化和文明不同,文明有先进落后之别,文化没有;文明可以用机器制造,文化不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态度,是一个民族观照自然、社会和历史的方式与角度。”就足够让我们在清醒中自我观照。
当代中国面创作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巨大文化变革中量现出文化盲从的局面,其根本的原因是某些中国画家在西方艺术思想冲击下产生的文化自卑感,以致对于艺术创作中本土文化的忽视,还有自身缺乏中国古典文化的支撑,导致精神指向的偏离,这是由近代世界文化格局中,作为强势文化代表之一的西方观念的胡乱嫁接而出现的一种短视的趋利心态。
我在这里没有丝毫贬低西方观念和绘画的意思,只是中国画和现代观念艺术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取向下产生的艺术。中国画追求具有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追求个人的艺术修为。
传统中国画是中国历代文人精神在绘画中总的体现。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对于中国画的认识,价值体系上已经非常完备。八十年代中期所谓的与世界接轨,最后让一批优秀艺术家在混乱中沉沦,至今杳无音信。一直到现在,还有不少的理论家,把西方艺术的创作理念作为标准。在当代,至今没有一套成其为体系的价值标准,而漠视或放弃传统的美学思想,无疑是极其无知的。当然,艺术之外的资本市场等影响,外力的轻松介入,也让中国画的价值判断体系有些紊乱。但从艺术史的眼光看,从中国文化的语境来看,以及中国人的本质来看,真正的中国画艺术价值判断体系其实并不会变化。
汪为新先生作品欣赏
琅园山水人物47x21cm
琅园花鸟136x34cm
琅园花鸟34x34cm
琅园花鸟136x23cm
琅园花鸟80x34cm
琅园书法局部
琅园书法局部
琅园书法230x67cm
琅园书法230x67cm
琅园逸韵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